公卫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23|回复: 4

[讨论] 复旦大学副教授状告母校讨职称

[复制链接]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2-8-20 1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后推荐绑定QQ,之后方才可以使用下方的“用QQ帐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992年,陈云以优异成绩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并直升为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时,肯定不会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将“有着特殊感情”的母校,告上法庭。
3 O2 E& P4 S7 q- x2 l9 C3 c
& V0 s% Z9 T; ^, _1 y$ q. C1 S今年7月,已经在复旦大学任职副教授十年的陈云,认定自己在连续三次的教授职称评审中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并且涉及严重的人事腐败。此前她向学校申请公开同时申报者的材料等信息,复旦大学答复称,已经还给了申报者,拒绝公开。于是,一纸诉状将她和母校对立在了原告和被告席上。
# Q9 A% f0 `. o( o# D + t' I0 t! A1 g1 K" C7 x* o
突兀增加的选票/ a3 Z4 L5 i, I3 V) |

5 u: o3 Q" s* U! D* S1 I, L这是一个历时五年的冗长故事。对于这其中的点滴细节,留着短发、干练的陈云记忆深刻,她用颇快的语速将一切倾诉。
9 t. J) Y  ?4 c7 u' Z' v6 X) p4 i& ] 1 x# _. m' G) `' A. D
2001年9月,在日本广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陈云申请回母校复旦大学工作,并于2002年2月回复旦任教。同年12月,她顺利晋升为副教授。谈及那段经历,陈云感慨良多,她说自己留学之前,就规划着早日回国。“申请回复旦,毕竟是我的母校,有着特殊的情感。”
, u7 P0 y( W: r* C4 P 0 q7 J) I  ?0 k
波折始于2008年。已经任职副教授多年的陈云,第一次申请正教授职称折戟。事后她才知道,在资格预审环节,她遭受了双重标准。有人的学术成果在申报时并未出版,以“期货”的形式申报成果并通过了,而她却被告知,必须是“正式出版物”。“那是第一次遭遇不公平,当时真的没有多想,也没有太在意。但没有想到后来这种不公会愈演愈烈。”五年后,陈云感慨道。
8 r' B# ]3 Y9 q4 S
8 X, r3 E2 m% j8 O2009年下半年,陈云再次提出正教授职称申请。2010年1月22日,她所任职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按照惯例召开了教授会,进行了首轮资格预审投票。几天后陈云得知,她没有通过此次的资格评定。7 J" c0 @# x& t( Y% M  u

6 Q2 a$ U5 |" x8 M8 Y: Z# m5 S: i( A“我事后逐一给所有教授打了电话,询问当时的投票程序。在学院拥有投票权的22名教授中,当天17人出席,5名教授因故缺席。沟通中,好几个教授都告知我得了11票。”陈云介绍说。1 g9 y( V8 N3 E: }" F( k3 D

: G4 e* ~6 V3 [3 d/ t8 O按照规定,得票超过2/3者可过关通过资格预审。几天后,陈云向学院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即17票的2/3应该是11.3票,按照四舍五入,基点票数应为11票,自己可以通过预审。, y$ b6 d% T) U% T5 I, X* z$ e1 o
) y& Q# O5 E: u8 i
她的质疑并未使结果更改。“我对这样的结果十分讶异,因为我2008年度申报时就通过了资格预审,2009年度的申报成果增加了,却为何连资格都没有了?”带着这种疑问,她要求申诉。1 z) C9 q; \! B

0 s4 j3 X$ S) Q% R, r6 b事情并未在纠缠中止步,很快她有了新的发现。陈云告诉记者,在继续向学院领导反映过程中,她从其任教学院的党总支书记沈兰芳那了解到,当天实际共有18人投票,其中一名是“委托投票”。按照18票计算,陈云所获得的11票便不及2/3的过关标准。在今年三月底,复旦大学信息公开办公室答复陈云的信息公开请求时,也明确答复“2009年度参加教授会的教授人数为18人,其中委托投票一人。”同时回复给陈云的一份手书的“委托书”中,委托内容为“因本人另外有事不能参加本院的高级职务资格评审会议,委托沈兰芳老师投票”,落款樊勇明,时间是2010年1月20日。
9 U8 P$ |7 y" \7 {$ a  Q: y
# }" k  w( ^% e# r陈云说,出现了这个突兀的第18票后,她就此问题一直找学院领导、人事处甚至校领导反映,但依旧无果。事实上,对于这个突然产生的18票,也让一些参加了投票的教授心生疑惑。当天就在投票现场的浦兴祖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记得很清楚,没有听到任何人提到过委托投票的事情。当时宣布的时候也只说总票数是17票,陈云得了11票。”“事实上,根据相关法规,高级职称评审各个环节,都禁止委托投票,所以,即使暂时撇开第18票的真实性,这张突然出现的‘委托投票’也是非法的。”向记者还原了那段曲折后,陈云已是口干舌燥。
1 R. i" P8 j; x) O5 M+ \+ Q" b
' t- J6 L5 ?  Z" C  H0 G8月18日,本报记者分别向投票委托人樊勇明和被委托人沈兰芳求证了解此事,但二人均拒绝接受采访。  S  H3 L" A# e% m$ {
2012820140161110.jpg
 楼主| iavjssssmqee 发表于 2012-8-20 18: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审评议风波3 A1 N/ P! s/ z2 I4 _8 |5 w

4 e* `1 C" |, T! k8 `5 }- j% V+ [+ b感觉连续两年遭受了不公正待遇,陈云觉得“憋屈”。尽管如此,她选择了忍耐——甚至包括父母在内的至亲,她都没有告知诉说。2 j: i- L( o3 U, r0 v# l7 m
* r% \& c2 N& W" x' B( k! V
时移世易,转眼到了又一年的教授职称评选。2011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启动了“2010年度的高级职称聘任”工作,这一次,包括陈云在内的五名申请人,均通过了第一轮投票。
6 p3 v" d6 s. d# x$ ? % K  W) Q. m5 U' b1 A0 V! i
但事情似乎总要有些风浪。原本以为“终于能通过正教授”评审的陈云,在时隔半年后的12月底,被告知自己在评选的外审环节中,没能通过。“我的成果是最突出的。”陈云觉得愤怒而委屈。事发当天,她递交了申诉书,并直言自己的申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高级职称申报者中名列前茅,出现这样一个反常的结果,“要么是外审专家给出了不恰当结论,要么就是受到了外部干扰或暗示。”但复旦大学人事处却并不这样认为。有工作人员介绍说,外审是盲审,即审与被审的双方都不认识,“选上了就高兴,选不上就不高兴。三年都没上,我只能说她的对手太强了。”) u0 Y. c: J! J+ b1 e) W

7 b8 y) C( H9 B在陈云向记者提供的一众教授名单中,的确有人认为陈云外审未通过,其原因来自她自身竞争力不够。“评选教授,大家的水平都很高。而且考验的是参选者的综合素质和水平。”而对于是否如陈云所言,她在连续三年的高级职称评选中都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该教授并不愿发表意见。9 r! W" H; e: l* M+ x1 i

5 A8 U, x5 o0 t- b也有人为陈云叫屈。有专门嘱咐记者不要提及姓名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学校在送外审材料的时候,都会给外审专家一些暗示,“外审虽然叫盲审,但实际上评审材料拿出去的时候都是有对方的单位和名字的,彼此之间打招呼也是经常的事,这算是高校的行内潜规则。”
8 D; j0 T# N$ ]  | - c6 M- ^, y/ R
为了给自己要个说法,陈云向复旦大学申请公开每位外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和结论,以及外审专家的基本情况。今年3月底,校方答复了陈云,但内容却让她沮丧。在答复内容中,五名专家被分别以数字1至5代替,“不予公开评审专家的个人信息”。五人中仅有三人同意其申报教授职称,一名专家的反对理由是,“三份代表作,日文版与英文版是相同内容……遗憾的是,代表作均为两人合作,而不是申请人个人的成果。”
  C6 D: J* n. C& Z$ Y; z/ O# Y5 F
/ @4 @: n* J# A% O% h而在陈云看来,参加外审的专家基本情况(主要是专业背景)并不应成为秘密。尤其是目前的外审专家的客观公正性理应受到严重质疑,校方理应公开相关信息。
$ R2 x) r5 x. q( U ) |5 A* U! s3 _. b9 d
在校方的答复中,同样拒绝公开的还有连续三年教授职称评审中,各申报人的申报材料。复旦大学的回复称,“学院已经进行了公示,评审结束后,申报材料已经退还了申请者本人。因此,学校无法提供该三项信息”。对于校方的这一答复,陈云感到了彻底的失望。她决定寻找新的途径,为自己寻求公正。! k+ w- h& J( q8 |  K" s9 I

- ~* ]! X0 [0 u高校信息 公开第一案?1 z) y! U) T) h5 ]
; K8 M  ^: V: R8 z) v
陈云决定起诉母校。终于知晓了实情的父母,从绍兴老家急匆匆赶到上海,听完女儿的讲述后,两位老人目瞪口呆,“在他们看来,复旦大学毕竟是我的母校,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应该感恩的地方。”可冷静下来,他们又支持女儿这种有理有节为自己讨说法的行为。+ [! k/ z, f0 l$ n( N9 h9 Z
7 P" t% @' K+ z3 B  N% y. b: X
其实矛盾的并非只有父母,陈云自己也曾经为此纠结。在她看来,起诉母校,既是为了自己的权益,也是为了挽救母校的声誉,“过多的忍让,就成了纵容,只能让这种不公变本加厉。”7 ~* k4 {0 i3 b
& ^* ^' J* r- J# ^5 N% [- j
而在校园内,陈云也处于夹缝之中。有人在陈云博客中留言质疑甚至指责,也有她自己的学生为她举手支持,当然,更少不了前来劝慰的同事——陈云将他们称为“说客”。0 z% }0 O, K6 S! h& s- R% Z
, w* [: M# b0 }* }
在陈云转发给记者的一封邮件中,有同事表示“理解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三次没有上教授被逼到墙角的感受,以及你个人尊严受到的挫折。但任何一个旁观者都清楚,现在你在墙角,其实校和院也在墙角,到了这一步,棋都很难下,甚至根本下不下去。有和才有解,所以,我觉得僵下去,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你退一步能赢得主动,进一步则可能永远难解无解。”
7 r; J0 F, J5 U! J9 K5 Z" u% e ) y5 [! c5 S+ H! U& g/ m
但已然感到筋疲力尽甚至窒息的陈云显然不打算退一步了事。
6 v9 [; n( v# Y5 B ! |7 V3 I0 b3 f& i6 C
7月18日,她向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继续要求被告复旦大学向她公开连续三年正高级职称申报人的相关材料、2009年度评审会议记录以及2010年度外审专家的基本情况。
4 }1 h9 Y) b1 a
$ R# U5 f+ i3 X/ ^! Z6 W# t  _在另一份同时提起、递交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诉状中,她也同时起诉了教育部,理由是希望能对复旦大学在教授职称评审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 K, f  y+ h9 v+ H2 F9 S
  {5 L8 U$ l, r: j7 d( w作为国内知名的行政诉讼律师,袁裕来代理了陈云起诉母校及教育部的案件。如果顺利开庭,此案将成为全国高校信息公开诉讼第一案。“这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比较典型的授权组织的行政行为。”. y3 V' e; x9 H$ G: D
/ L1 Q7 j  Q% g% d" s# y7 k5 h
袁裕来说,在高校中这是个很普遍的事情,这就好像黑幕里的黑洞一样,需要被人揭开。“陈云在这个事情上是非常有勇气的,只有更多的人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社会才会进步。每个人争取自己的权益,不仅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4 \; w. S) Q# q) q) v+ a4 Z& L9 u
# m1 l- N+ g3 E5 a( ?8 _
截至记者发稿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经退回了陈云的诉状;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尚未作出任何回应。尽管有律师界人士,对此案是否能够开庭表示并不乐观,但仍在等待的陈云表示,自己申请的信息公开,仅仅是前戏,重点是这其中的腐败和不公,并希望能够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不管结果如何,该走的程序我一定会走完。”$ ?9 A$ e2 I7 o2 q+ k
& _  A+ C# \' \$ o6 L3 ]* h
在自己的博客中,陈云说复旦大学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历任校长,抑或一名学生、一个老师,我们都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希望所有她的有缘人,都能对得起煌煌校史。”
20128201401611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grwjb 发表于 2012-10-24 10: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抢沙发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xodus 发表于 2013-11-11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哎,过来就是看看能不能赚点钢镚。话说可以学习新东方老总吗?何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bscr 发表于 2013-11-20 13: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会员|至尊|接种|公卫人 ( 沪ICP备06060850号-3 )

GMT+8, 2024-6-26 21:59 , Processed in 0.063503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